信息和网络技术使世界发生了巨变,我们正在受到改变工作、学习与交流方式的几种主要趋势的挑战。首先,我们生活和工作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竞争更为激烈、全球化日益明显的环境里;其次,知识信息激增而且更新周期不断加快,获取、整理与提供信息已经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重要,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掌握与应用成为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而且,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尤其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主要特征,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再有,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素质。
这种巨变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图书馆也概莫能外。当数千万人们在上网浏览信息、搜集资料、阅读作品、博客聊天、休闲消遣时,图书馆的读者数量、借阅数量、阅览室的“上座率”则开始下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工作的计算机化给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方式、资源利用以及管理体制、人员结构等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一场“创造性的毁灭”[1]。这场“创造性毁灭”不仅动摇了图书馆存在的物理基础,更使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界,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第一次技术变革,而我国的大中型图书馆,这种变革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传统的书刊采购、手工编目、卡片式目录组织、封闭式借阅方式,以及依赖纸质工具书刊手工检索和参考咨询的方式等,逐步被以书目文献信息数字化为基础的计算机自动化业务管理取而代之。而技术的进步一浪高过一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文字、图像、声频、视频、程序软件等人类社会现在使用的所有符号体系形成的各种电子“文件”等,由于其制作方式便捷、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互动交流、存贮空间小,增长和蔓延的速度十分迅猛[2],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存储、交流、传播知识的形式,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第二次革新开始了对图书馆界的更大规模的冲击。计算机不仅仅成为系统管理的工具,而且网络和大容量存储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逐步跟上了世界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出版商或书商通过业务外包等形式提供标准与规范化的编目信息正逐步取代了图书馆的采购、编目等业务工作,闭架借阅的方式已被彻底摒弃,图书馆的“馆藏”已扩展至整个网络,包括电子图书、电子版全文科技期刊、大规模数据库、本地和远程的虚拟网络资源以及图像、音乐等大量的流媒体文件;原有的纸本馆藏也在被逐步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加工,构建成富有特色的数字馆藏体系;课题检索、科技查新、文献编辑等几乎已完全依赖大型的数据库或其他电子资源,读者、用户和图书馆员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转换频繁,图书馆的工作出现了传统纸本与电子载体相结合、虚拟与实体相结合、本地与远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传统的服务虽仍然存在,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也始终如一,但实现的方式和工作的效率已大不相同,对文献和知识信息资源的揭示更深,服务已体现出明显的集成化、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特征。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来看,宏观上的“图书馆业态”正在时时刻刻从方方面面加速地实现变革。从外部环境而言,图书馆的转变是被迫的,而从图书馆内部来看,则更大程度上是正在主动地迎接变革、加入变革、促进变革。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产业革命。农业革命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标志,使人类从被动地接受自然到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步入了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科学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以机械和能源的开发应用为标志,使人类建立了工业文明,人类得以能够驱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的自然力,生产力飞速发展。而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信息革命,必将促进人类社会向更高的阶段进步。它几乎是完全依赖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人类社会的各个环节渗透,高效地调整、优化人类的生产力结构,高强度、紧密地促进跨越时空的联系,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信息、知识呈爆炸性地增长,优化和集成信息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创新、知识服务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也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奠定了知识产业的基础,对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和人才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种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新的信息社会环境也已经并且将要引发人类学科体系和学科形态的更大的变革,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等的几乎所有的学科,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展示了新的学科前景和研究方法,效率和实验技术能力提高。而随着信息科学的进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学习、交流方式的变化,作为人类社会保存、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的组织机构,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原理、方式以及学科基础、学科体系等,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构成图书馆的各种要素都正在进行重新的定义[3]。关于图书馆未来,一度引起了非常广泛而且热烈的讨论。虚拟图书馆论预言了图书馆技术的进步,而图书馆消亡论则预言了图书馆已经和将要面临的困境。图书馆还能存在吗?图书馆还能发展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图书馆将如何应对危机,又将如何发展呢?
图书馆工作和图书情报科学,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献、文献信息、情报、信息管理等,都曾是学科和实践工作的重点。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又将以什么为中心?知识信息量的激增和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使知识信息的筛选、组织等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重要。用户对于诸如信息和知识定制、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等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具有了广泛而高质量的需求。知识的集成化管理和个性化、学科化服务,继承和发展已有的学科基础和实践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是我们在新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环境下所必须作出的变革。
在今天,我们似乎不能再停留在议论图书馆是否会消亡,而更应该充满对图书馆事业的希望,更多地思考如何现实地、科学地应对新技术和新环境的挑战,丰富、创新、发展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确立新的理念,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图书馆的功能,拓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坚持、继承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满足社会的需要,确立图书馆的地位,赢得图书馆的新生,这是必需的过程,也是必然的趋势。
本书将从简单回顾图书馆产生、发展及其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出发,简要归纳图书馆学科理论体系的演进,将多样化、开放性的知识信息环境下资源的集成整合作为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一个纽带,就目前关于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热点如信息共享空间、开放存取、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等的相关概念、源流、内容、模式等作出比较全面的阐述,以期获得对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