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个年头,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理顺农村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6亿劳动力的国度。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虽然学者们一直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生产发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个首要任务,一个核心目标,是撬动中国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杠杆。于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家们把视角转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上。
本书从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切入,以开阔的视野、缜密的阐释以及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对中国农村收入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丰富内涵以及现实路径,作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见地、有深度、有创意的思想观点和对策建议,可谓独具匠心。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由分配主体和制度运行机制构成。分配主体在分配制度中地位的变化,制度运行机制的状态变化,都会引起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农村收入分配制度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指农村税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制度、农业保护制度以及相关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要素收入再分配制度;后者主要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市场交换中的要素收入形成与分配的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农村收入分配制度是决定农村分配关系的主导因素,妥善处理农村分配关系,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使农村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成本最小,变迁之后的稳定性最强,分配主体的角色就要符合变迁的要求,具有合理推动变迁的动力和能力,而制度的运行机制能够顺利地传导信息,正确表达公众偏好,具有良好的制约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分配制度中这两方面的状态都不能令人满意。本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为政策临界点,分别对前后30年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的嬗变进行了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这样,对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农村分配制度转型研究,既有历史借鉴,又有理论指导。
从理论上来讲,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其收入差距程度的变化。这些因素来自于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例如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社会制度所选择的分配方式,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目标所执行的政策、经济系统内生产要素流动组合,等等,都会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扩大或缩小。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目标所执行的政策,在一个时期或者一定时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例如,我国农村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尚有缺陷,但这种制度基本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认真研究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在分配制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从现状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经典的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分配制度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农村分配制度的变迁、理论设计与现实冲突、公平与效率等问题进行探幽发微式的剖析,揭示了转型期农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农村公平收入分配的实现途径,作者的研究与论述,时代特色十分鲜明。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愈将转向多中心时代。这意味着市场配置资源并决定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将更加强化。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配置的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要素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刚刚开始,城乡二元结构等深层次制度性弊病在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打破和消除,仍将从反面对收入分配继续产生影响,与新的市场经济格局相适应的再分配制度的健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在当今社会新的变革背景下,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转”的过程中,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期待理论工作者去探索,带着这种情结,我们也热切期待建中同志沿着这个研究方向继续前进,又有新的力作问世。是为序。
陈淑红
2008年8月7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