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本人在学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8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萌发了在将来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念头。1999年,本人有幸被株洲市委、市政府派遣到湖南醴陵市大林乡开展农村党的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一年多的农村工作调查和研究,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单一。作为从永州九疑山小山沟里走出来的我,有一种要致力研究和探索我国就业问题的激情和责任。大千世界中的我太渺小,无力给予这些需要就业的人一些帮助,只能用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态度去关注、关心中国的就业问题,也算是给予他们的一种力量、一种理解、一种支持和帮助吧!
由于工作关系,我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学校的教学系任学生工作副主任,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分别从事两个系的学生工作中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就业问题,也使自己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有更多的新认识、新体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3年是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就业,我目睹了大学生就业的各种艰难情况,也参加过很多的人才招聘,深刻地感受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情。在这种心情下,我做了很多的思考。大学生就业作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本人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从高职人才培养和就业机制改革与创新等层面探索和思考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但愿本册子能够对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充分就业,那就是本人的最大期望。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湖南工业大学正校级督导刘太刚教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振平教授、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胡立和教授、科研处处长李超任教授、新校区机关党总支书记谭福山副教授、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凌支援副教授、学生工作部部长丁云副教授、学生处处长杨振帮副教授、招生办主任唐文武副教授、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志强副教授、团委书记朱颖副教授、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彭世明副教授等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同时,我的父母亲、岳父母、兄弟姐妹姐夫嫂子等人给予了很多鼓励和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学者、专家和同行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的研究和写作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我非常感谢中南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周芝芹、孙如枫编辑,他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艰辛的劳动。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我的新婚妻子彭鸿森女士,我们恋爱过程中的大量时间给予了我,能够让我在甜蜜的爱情中查阅资料、撰写书稿,甚至新婚蜜月也是在辛勤的工作中度过的,感谢她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我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和帮助,分别给予了课题立项,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才疏学浅,书中有遗漏和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
李新生2008年元月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