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专著 -> 正文
第五卷 地洼学说的再创新——历史-因果论壳体大地构造学(1992—2005)
  • 【作者】:陈国达
  • 【出版时间】:2008-04
  • 【字 数】:1107(千字)
  • 【定 价】:¥2280(元)
  • 【出 版 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645-7
  • 【页 码】:(页)
  • 【开 本】:16开
本卷收入作者1992年至2005年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7篇,专著2部,附图(彩色图版)3幅,另在附录中介绍了陈国达与其所指导的博士等研究人员合著的专著2本及论文两篇。

作者这一时期的主要论著集中反映了其原始自主创新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从1956年起经过36年国内外学者的实践检验和作者持续的充实积累和拓展增新后,在理论结构与衍生学科上,已开拓创新发展到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的理论范畴,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扩展到运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法和壳体构造概念,研究陆海岩石圈演化与运动规律,以及形成的矿产资源的时空规律,并探究其演化与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因此,这些论著代表了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开拓发展进入更高理论层次的新阶段。

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刍议……………………………………………………………… (1)
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 (71)
燕山运动———最先发现的地洼型造山运动………………………………………………… (82)
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 (88)
壳体构造———一种综合大地构造学新概念……………………………………………… (110)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18000000)(说明书)……………………………………… (127)
跨世纪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途径…………………………………………………………… (154)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 (159)
初议壳体大地构造学……………………………………………………………………… (173)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178)
亚洲大陆型壳体的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特点………………………………………… (187)
论亚洲东部的陆缘型壳体………………………………………………………………… (197)
关于多因复成矿床的一些问题…………………………………………………………… (204)
壳体演化-运动与大地构造成矿作用…………………………………………………… (207)
中国华南活化区历史-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211)
关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223)
亚洲大陆中部壳体东、西部历史-动力学的构造分异及其意义………………………… (233)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 (243)
前 言……………………………………………………………………………… (245)
Introduction …………………………………………………………………………… (247)
上编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综述
1 导 论……………………………………………………………………………… (250)
1.1 前人研究小史…………………………………………………………………… (250)
1.2 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 (252)
1.3 本项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壳体大地构造理论………………………………… (252)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54)
2 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简介…………………………………………………………… (256)
2.1 壳体构造概念的含义…………………………………………………………… (256)
2.2 壳体构造概念与别种构造单元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257)
2.3 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的内容要点…………………………………………………… (258)
3 从壳体理论分析亚洲陆海地壳的构造特点……………………………………… (281)
3.1 亚洲陆海地区地壳构造特点概述………………………………………………… (281)
3.2 亚洲陆海地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286)
4 亚洲陆海地区壳体构造区分述…………………………………………………… (306)
4.1 大陆壳型壳体…………………………………………………………………… (306)
4.2 陆缘区壳体…………………………………………………………………… (311)
4.3 雏陆壳型壳体…………………………………………………………………… (315)
4.4 大洋壳型壳体…………………………………………………………………… (316)
5 亚洲陆海壳体演化-运动及亚洲大陆成长增生历程综述……………………… (319)
5.1 亚洲陆海壳体演化-运动概观…………………………………………………… (319)
5.2 亚洲陆海壳体演化-运动历程综述……………………………………………… (320)
6 本区壳体演化-运动历程中几个重大事件的历史-动力综合分析…………… (328)
6.1 陆内造山带的出现及克拉通的活化问题………………………………………… (328)
6.2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问题…………………………………………… (337)
6.3 东亚陆缘扩张带形成机理及其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
东亚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350)
结 语………………………………………………………………………………… (362)
下 编 亚洲陆海壳体构造区(综合大地构造单元)各论
7 中亚壳体构造区…………………………………………………………………… (363)
7.1 地台区………………………………………………………………………… (363)
7.2 地洼区………………………………………………………………………… (366)
8 北亚壳体构造区…………………………………………………………………… (395)
8.1 地台区………………………………………………………………………… (395)
8.2 地洼区………………………………………………………………………… (399)
9 东亚壳体构造区…………………………………………………………………… (410)
9.1 地台区………………………………………………………………………… (410)
9.2 地洼区………………………………………………………………………… (415)
10 西亚壳体构造区………………………………………………………………… (439)
10.1 地槽区……………………………………………………………………… (439)
10.2 地台区……………………………………………………………………… (440)
10.3 地洼区……………………………………………………………………… (441)
11 南亚壳体构造区………………………………………………………………… (446)
11.1 地槽区……………………………………………………………………… (446)
11.2 地台区……………………………………………………………………… (448)
11.3 地洼区……………………………………………………………………… (450)
12 北冰洋壳体区…………………………………………………………………… (455)
12.1 大洋壳活动区………………………………………………………………… (455)
12.2 大洋壳稳定区………………………………………………………………… (456)
13 北亚陆缘壳体区………………………………………………………………… (457)
13.1 地洼区……………………………………………………………………… (457)
14 东北亚陆缘壳体区……………………………………………………………… (460)
14.1 地槽区……………………………………………………………………… (460)
14.2 地洼区……………………………………………………………………… (464)
15 东亚陆缘壳体区………………………………………………………………… (469)
15.1 地槽区……………………………………………………………………… (469)
15.2 地洼区……………………………………………………………………… (478)
16 西太平洋壳体区………………………………………………………………… (489)
16.1 大洋壳活动区………………………………………………………………… (489)
16.2 大洋壳稳定区………………………………………………………………… (492)
17 菲律宾海壳体构造区…………………………………………………………… (496)
17.1 地槽区……………………………………………………………………… (496)
18 东南亚陆缘壳体区……………………………………………………………… (501)
18.1 地槽区……………………………………………………………………… (501)
18.2 地洼区……………………………………………………………………… (509)
19 北印度洋壳体区………………………………………………………………… (513)
19.1 大洋壳活动区………………………………………………………………… (513)
19.2 大洋壳稳定区………………………………………………………………… (515)
20 西亚陆缘壳体区………………………………………………………………… (519)
20.1 地槽区……………………………………………………………………… (519)
20.2 地洼区……………………………………………………………………… (521)
参考文献……………………………………………………………………………… (523)
后 记……………………………………………………………………………… (531)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 (533)
前 言……………………………………………………………………………… (535)
第一编 云南壳体大地构造及铜-多金属成矿学总论
1 壳体大地构造概述………………………………………………………………… (537)
11 壳体及壳体大地构造的基本概念………………………………………………… (537)
12 壳体的特点…………………………………………………………………… (542)
13 壳体大地构造学及其研究方法…………………………………………………… (543)
2 云南省壳体大地构造分析与区划………………………………………………… (550)
21 中国陆海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的基本特征…………………………………… (550)
22 云南区域壳体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552)
23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分析……………………………………………… (559)
24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基本格局的厘定……………………………………………… (565)
25 云南壳体大地构造图的编制与区划(附1380万区划图)………………………… (570)
3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概述………………………………………………………… (576)
31 壳体演化-运动与大地构造成矿………………………………………………… (576)
32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84)
33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595)
4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分析………………………………………… (598)
41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图的编制及成矿区划………………………… (598)
42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区、带的划分………………………………… (599)
43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主要成矿类型…………………………………… (602)
第二编 云南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类型及其成矿作用
5 东-中亚扬子壳块古元古代优地槽型铁铜成矿类型…………………………… (605)
5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5)
52 典型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特征……………………………………………… (605)
53 成矿作用、定位机制与成矿模式………………………………………………… (605)
54 优地槽的演化与大红山式地幔分异演化成矿…………………………………… (605)
6 东-中亚扬子壳块中元古代地槽裂谷型铜成矿类型…………………………… (605)
6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5)
62 因民组稀矿山式铁铜矿床……………………………………………………… (605)
63 落雪组东川式铜矿床…………………………………………………………… (605)
64 黑山组桃园式铜矿床…………………………………………………………… (605)
65 陡山沱组及滥泥坪式铜矿床…………………………………………………… (605)
66 昆阳裂谷演化与东川矿田的壳幔成矿系列……………………………………… (605)
7 东-中亚扬子壳块地台型铜-多金属成矿类型………………………………… (605)
7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5)
72 地台期与铜成矿有关的火山-沉积建造特征…………………………………… (605)
73 地台型铜-多金属矿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605)
74 典型矿床类型及其特征………………………………………………………… (605)
75 地台型壳体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605)
8 东-中亚扬子壳块地洼型砂岩铜矿成矿类型…………………………………… (605)
8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5)
82 典型矿床特征…………………………………………………………………… (605)
83 多因复成成矿作用与富集规律…………………………………………………… (605)
9 东-中亚扬子壳块地洼型酸性岩浆气液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 (605)
9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5)
92 典型矿床———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特征……………………………………… (605)
93 成矿作用与成因分析…………………………………………………………… (605)
10 东-中亚扬子壳块边缘地洼型沉积改造铅锌铜成矿类型…………………… (606)
10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6)
102 典型矿床之一———金顶超大型矿床特征……………………………………… (606)
103 典型矿床之二———白秧坪矿床特征…………………………………………… (606)
104 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606)
11 东-中亚壳体活化造山型富碱斑岩成矿类型………………………………… (606)
11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6)
112 富碱斑岩的特征及成因……………………………………………………… (606)
113 富碱斑岩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特征…………………………………………… (606)
114 壳体演化-运动与成矿作用分析……………………………………………… (606)
12 东-中亚壳体南缘地槽型中酸性岩铜成矿类型……………………………… (606)
12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6)
122 典型矿床———雪鸡坪铜矿床地质特征………………………………………… (606)
123 矿床成因模式与区域找矿标志………………………………………………… (606)
13 南亚腾-保壳块地台裂谷型火山岩铜-多金属成矿类型…………………… (606)
13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6)
132 典型矿床———澜沧老厂铅银铜矿床特征……………………………………… (606)
133 成矿作用与成因分析………………………………………………………… (606)
134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606)
14 东-中亚与南亚壳体接合带地台期超基性-基性岩浆型铜镍成矿类型…… (606)
14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背景……………………………………………………… (606)
142 典型矿床———白马寨铜镍矿床特征…………………………………………… (606)
143 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分析………………………………………………… (606)
第三编 云南壳体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综合模式
15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深部作用机制……………………………… (607)
151 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与壳体动“定”转化递进规律……………………………… (607)
152 壳体演化-运动与成岩成矿的深部动力学分析………………………………… (609)
153 云南壳体演化-运动及成岩成矿的特点……………………………………… (628)
16 区域壳体成矿系列演化体系及成矿综合模式………………………………… (633)
161 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的成矿系列演化体系及成矿综合模式问题………………… (633)
162 云南壳体铜-多金属成矿演化规律、成矿系列演化体系及成矿综合模式……… (639)
17 云南铜-多金属成矿预测与找矿方向………………………………………… (655)
171 云南铜-多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分析………………………………………… (655)
172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条件与成矿特征分析……………………… (655)
173 云南铜-多金属成矿潜力与找矿远景分析…………………………………… (656)
174 云南铜-多金属成矿主要密集区或富集区…………………………………… (657)
175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找矿远景的预测………………………………… (659)
参考文献……………………………………………………………………………… (664)
附 录……………………………………………………………………………………… (673)
附录1 《地洼构造与金成矿》简介………………………………………………… (673)
附录2 《东亚-西太平洋壳体大地构造》简介…………………………………… (673)
附录3 滇中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 (674)
附录4 滇中地区前地槽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 (682)
彩色图版
图版Ⅰ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1:26000000)……………………………… (卷首)
图版Ⅱ 云南省壳体大地构造图(1:3800000) ………………………………… (卷首)
图版Ⅲ 云南省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简图(1:3800000) …………… (卷首)

本卷收入作者1992年至2005年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7篇,专著2部,附图(彩色图版)3幅,另在附录中介绍了陈国达与其所指导的博士等研究人员合著的专著2本及论文两篇。

作者这一时期的主要论著集中反映了其原始自主创新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从1956年起经过36年国内外学者的实践检验和作者持续的充实积累和拓展增新后,在理论结构与衍生学科上,已开拓创新发展到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的理论范畴,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扩展到运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法和壳体构造概念,研究陆海岩石圈演化与运动规律,以及形成的矿产资源的时空规律,并探究其演化与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因此,这些论著代表了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开拓发展进入更高理论层次的新阶段,其中重要的论著有:

《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刍议》是作者把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开拓再创新并提高到理论大地构造学高层次的标志性代表论著;也是作者遵循“学百家长,自主创新”理念,从1977年总结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特征时提出“壳体”概念,经1988年起编制《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1∶800万)》的长期实践检验之后,从理论大地构造学上进行的开拓性论述。因此,该论著在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发展历史进程上具有再自主创新的里程碑意义。该论著发表的1992年也成为了地洼学说(活化构造与成矿理论)进入开拓再创新发展时期的起点。此专著的基本要点,一是作者强调倡导建立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是运用壳体概念研究地球构造的理论基础;二是提出了壳体构造概念,作为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相结合,融为一体进行统一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问题的基本概念;三是强调壳体大地构造研究的内容,既要求较全面地认识岩石圈演化与运动的时空规律和探究其演化与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力源机制,又要求认识随壳体演化-运动形成的资源特征,作为有效指导预测找矿和其他有关生产实践问题的依据。

《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论著,是与《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1∶800万)》和包括编图理论依据及方法简介,以及陆海壳体演化-运动基本特征的说明书相配套的专著。图、说明书及专著三者在理论学术思想、研究途径与方法和资料内容等方面,都是紧密联系的,是作者运用其创立的壳体构造这一新概念,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大陆面积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亚洲大陆及其海域的陆海壳体大地构造的研究,加以检验的初步成果。其主要理论与方法的特色:一是采用了历史-因果论综合大地构造学中的壳体构造的基本概念作为亚洲陆海的主体构造单元,将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融为一体,统一进行了历史-动力分析法的运用,在重塑研究区岩石圈块体的历史-演化进程时,阐明岩石圈块体平向与垂向以及整体和体内的运动历史特点。全面探索亚洲陆、海岩石圈演化与运动的时、空规律性;二是对亚洲陆海大地构造的主体构造单元——壳体构造的组成、壳体性质、演化阶段、运动方式,及其演化与运动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大事件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作出了重点探讨:如西北太平洋地区及亚洲东部陆缘海域“沟-弧-盆”地带的地壳性质及演化阶段问题;大陆壳区克拉通的陆内演化与造山-造盆作用的岩石圈块体现阶段的属性及动力学问题;青藏高原隆升原因与印度壳体同亚洲大陆汇聚接合事件的时间和力学关系问题等,都依据作者观察积累及收集了解到的实际资料,按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一些重大问题的早日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专著成果,也代表了在亚洲陆海大地构造与成矿问题研究中最新阶段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更进一步推进对诸多重大事件继续深入研究。该专著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图书二等奖)。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1997)《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1997)《亚洲大陆型壳体的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特点》(1998)《论亚洲东部的陆缘型壳体》(1999)以及《亚洲大陆中部壳体东、西部历史-动力学的构造分异及其意义》(2005)5篇论文的命题,是作者在其创立的“壳体构造”新概念基础上,并将壳体构造概念运用于亚洲陆海大地构造与成矿的开拓性研究中,所指出的在亚洲陆海岩石圈演化与运动历程中出现的4个重大事件,作者将之列为亚洲陆海大地构造基础研究的重大前沿性课题。这一认识得到国际与国内地学界的广泛认同。上述论著即系作者针对这些重大事件分别作出的系列性论述。

其中,《亚洲大陆中部壳体东、西部历史-动力学的构造分异及其意义》一文,是在开展“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专门研究中,按大陆壳体是在陆核基础上相对独立、长期演化-运动、成长、增生、扩大形成的概念,对云南区域壳体演化-运动史的背景加以检验后,作出的重要修正。其根据是以中国大陆中部大体沿银川-昆明的SN向构造带为界所出现东、西部大陆在中新生代演化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并非是不同陆核各自成长过程所致,实系由同一陆核在其演化-运动成长过程中由于中新生代陆内深部动力作用机制控制造成的构造分异现象,故将原《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1994)中划分的东亚、中亚壳体,合并更名为东-中亚壳体。鉴于东-中亚壳体在中新生演化与运动发生的东、西部构造分异控制了二者资源、矿产和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显著不同,因此,同一大陆壳体在其演化-运动中陆内发生的构造分异,是亚洲陆海岩石圈演化与运动历程中新被认别出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云南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学》专著是作者将其1956年原始自主创新的大地构造与成矿理论进一步推向再创新及实际应用的代表性重要论著之一。

该专著的重要意义:一是运用壳体大地构造新概念,在其学术研究梯队长期对云南区域铜-多金属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从更高理论层次上开展的专门性实例分析与研究,它成为把壳体构造新概念运用于成矿学研究的开端,对壳体大地构造学作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一步充实;二是对云南区域壳体演化-运动基本特征分析与研究,作出区划并编制了《云南省壳体大地构造图》(原书出版时此二图的比例尺为1∶350万,此次汇编出版时缩为1∶380万。),为区域壳体大地构造图的编制方法与步骤作出了示范。它概述了壳体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壳体历史-动力综合成矿研究的要求与原则和壳体成矿构造的分级划定;并通过编制《云南省铜-多金属壳体大地构造成矿简图》②的示范,对区域壳体成矿类型的划分等提供了研究实例;三是对壳体成矿学的基本概念——成矿系列演化体系及成矿综合模式的建立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阐明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据此对云南壳体铜—多金属成矿系列演化体系和成矿综合模式,作出了初步设定;并对云南铜—多金属壳体成矿演化的阶段性、递进性和多成矿体制性、块带专属性等区域壳体成矿特征,进行了初步阐明。

在上述基础上阐明了运动铜-多金属成矿预测与找矿方向。该书于2006年获第七届湖南图书奖二等奖《跨世纪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途径》(1994)一文,系作者据其一生从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研究和自主创新理论,坚持发展地球科学使其更好地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理念,针对国际与国内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经深思熟虑后,对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中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研究领域,从指导思想上、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上、研究重点上,所提出的见解。它强调了发挥我国地域特色、坚持野外实地检验,用自主创新改变追随模仿的被动状况的必要性,指出应把亚洲陆海岩石圈演化与运动的研究途径,作为自主创新研究与发展中国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的优先领域。该文事实上成为了作者坚持长达七十年对发展中国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留下的遗愿。

《陈国达全集》的出版,是我国地球科学文献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它是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七十余年,不畏艰辛坚持以野外地质调查为本,遵循“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新”理念,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历史记录和科学总结,是在中国和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科学遗产之一;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地球科学作出的贡献之一,为中国地球科学赢得了荣誉。

陈国达是二十世纪对推进我国地球科学振兴发展,使之立于世界地球之林,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之一。陈国达对大陆内部后克拉通造山区的发现;及其对陆内造山区造山-造盒构造、岩浆及变质作用和多因复成矿作用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及在此基础上原始自主创立的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被国际地学界公认是一项最新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并形成国际性学派和被纳入国际地科联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的研究领域。

陈国达发现并论述大陆岩石内部的活化造山区,现已成为当代大陆动力学前沿研究的关键性课题,并促进了诸如:大陆基底层析成象、宽带性能电磁感应技术,数学模拟系统和岩石形成时间及深度的同位素系统、高分辨率地质年代技术、PTt史热动力学方法等的应用与发展。大陆内部造山区的动力学研究,正在成为检验板块构造理论的试金石,为后板块时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变革开辟了途径。陈国达对板块构造理论局限性,于1992年作出《壳体构造》及论述,把全球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加以统一研究,代表了从历史-动力学综合理论大地构造学探索与开拓全球构造的一种创新道路。

陈国达既是把理论大地构造学与找矿生产实践兼容并重和合二为一学术路线的倡导者、奠基人;同时也是历史-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新领域的开拓者与实践者。

陈国达被公认为是中国20世纪100名论著最具国际影响的科学家之一。《陈国达全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除对理论大地构造学和成矿学的卓越贡献,尚包括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地貌学、古植物学、构造地球化学、多因复成矿床等等,多种传统地质学科与新兴学科上的建树,以及对中国新、老红色岩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此外,陈国达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尤为强调以地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准确地了解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服务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人民谋利益。因此,《陈国达全集》中,尚包括有反映其哲学思想与方法和求真务实科学态度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强调了对前人的理论都要一分为二,根据实践检验加以修正,并勇于创新发展它;主张重视野外实地观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获取让人信服的论据,忽视野外调查之风不宜效仿;强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重视辩证思维在科学创新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突出强调面向国民经济密切联系生产进行科学创新发展的学术路线特色等;从诸多方面为中国地球科学界的年青一代作出了榜样。

《全集》既是留给年青一代的宝贵科学遗产,也是珍贵的精神遗产。

Baidu
map